- 簡體
您的位置:文匯網 >> 香港賽馬

馬會簡介及歷史

香港的速度馬競賽活動始於1841年。當年英國人剛抵達,便疏通清理在跑馬地的一片瘧疾為患的沼澤作開闢馬場之用。自此馬場便一直運作至今,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暫停了數年。香港馬會於1884年成立,並於1971年由業餘轉為職業速度馬比賽機構。位於沙田的第二個馬場在1978年啟用。

隨著速度馬競賽漸受歡迎,非法外圍投注亦相應增加。香港政府遂於1973年批准馬會開辦場外投注服務,以解決非法外圍投注問題。之後,馬會相繼推出政府彩票及規範化足彩,打擊非法賭博活動。

馬會一直熱心社會公益事務。五十年代,香港面對戰後重建、大量移民湧入等問題,促使馬會將慈善捐助納入業務範圍。1955年,馬會正式決定將每年的盈餘撥捐慈善公益計劃。

位於跑馬地的香港馬會博物館,詳列由19世紀中葉至今香港馬場內的活動演變及發展的珍貴資料。

年事表
2007
好運北京 - 香港回歸十周年盃於馬會提供的世界級馬術場地成功舉辦
2004
沙田馬場重建工程項目之一的馬匹亮相圈正式啟用,它是全球唯一設有活動天幕的馬匹亮相圈。
1995
跑馬地馬場完成重建工程,成為一個世界級水平的全草地馬場。
1981
電話投注系統完成電腦化程序。場外投注處亦於兩年後全電腦化。
1978
新界沙田馬場落成啟用,可容納超過八萬名觀眾,被譽為世界最完善的馬場之一。
1974
馬會設立首六間場外投注處,以打擊非法外圍賭博活動。此外,增設電話投注服務,共有二千個電話投注戶口。馬會現設有一百零九間場外投注處,投注戶口已增至超過一百萬個,每個賽事日共售出逾五百五十萬張投注彩票
1971
馬會由業餘轉為職業賽事。
1931
跑馬地馬場建成首兩座三層高的永久看台。馬會於1957年把原來兩座樓高三層的看台改建為兩座樓高七層的看台,再於1969年將其擴建,使其成為現今馬場看台的一部分。現時,各座看台共可容納五萬五千名觀眾。
1884
香港馬會成立,令速度馬競賽活動在香港奠下更穩健的基礎。當時,馬會只負責主辦所有馬場內活動,投注業務則由私人會所經營,馬會僅從中抽取佣金。
2007
北京2008年奧運會馬術比賽於馬會提供的馬術場地成功舉行,贏得國際馬術界的高度讚譽。
2003
馬會推出規範化足彩服務。
1988
香港首項國際賽事香港邀請杯於1月24日在沙田馬場舉行,由六匹本地良駒與來自星馬的六匹佳駟競逐錦標。經過多年發展後,香港國際賽事現已增加至四項錦標,包括同屬國際一級賽的香港杯、香港一哩錦標、香港短途錦標及香港瓶,整項賽事被廣泛公認為世界草地錦標大賽。香港國際賽事於每年12月舉行,總獎金高達六千二百萬港元,吸引約十個海外國家的馬匹來港挑戰。同年,電話投注部亦進行了第一次投注寶試用計劃。目前,投注寶用戶約八萬名。
1975
開辦政府彩票業務。最初只是一種「十四選六」的彩票遊戲,逢星期二開獎,現已發展為一種「四十九選六」的彩票遊戲,每星期舉行三次攪珠
1973
政府授權馬會設立場外投注處,同年開始增設夜馬賽事。
1959
馬會捐款金額漸趨龐大,遂成立香港馬會(慈善)有限公司,其後於1993年以香港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取代。現時每年撥捐慈善的款項平均約十億港元。
1907
馬會委任首位秘書,並在中區設立辦事處。
1845
跑馬地原本是一片瘧疾為患的沼澤,因為是港島當年唯一一幅平地,故本港有史以來的首次賽事日便在此舉行。初期每年只辦一次賽事,賽事通常在農曆新年期間舉行。
香港賽馬
馬會簡介及歷史
2008奧運馬術展覽
08奧運馬術比賽
殘疾人奧運馬術比賽
國際級賽事
- 香港國際賽事
- 女皇杯
- 香港打吡大賽
- 冠軍一哩賽
香港賽駒揚威海外
香港賽駒世界排名
參與國際速度馬競賽組織
世界級比賽場地
高科技馬醫院及診療服務
國際認可賽事化驗所
國際馬匹出口檢疫及運輸
賽事人才培訓
完善賽事監管制度